“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CUSPEA项目中的李政道与谢希德(新中国科教事业中的李政道与谢希德系列推送二)

Time:21-04-02 16:21:55

1979年,李政道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教育水平也有限。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缺乏掌握先进科技的人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便难以完成。李先生说:“我深感,为加快祖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只在国内举办讲座补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深切感到,必须尽快为祖国的一批年轻人创造系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特别是让他们能到美国世界第一流的研究院和大学去系统学习,这才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长远之计,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每年都要为考取出国攻读研究生的物理系学生写推荐信。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有众多物理学研究的学者,由谢希德先生推荐给李政道先生,才得以顺利出国留学。谢希德先生十分关心青年的前途,乐于写推荐信,她曾说:“这个项目(CUSPEA)是李政道教授倡导的,第一批录取始于1980年,1989年已是第九批,复旦考取的学生有17人。每年都为考取的学生写推荐信,虽然这要占用我不少时间,但看到他们每个人写的自我介绍,大多数是多才多艺的全面手,对我是一种乐趣。”

 

1 谢希德为陈冠龙撰写的CUSPEA项目推荐信(原件藏于李政道图书馆)

 

上图就是时任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为大二学生陈冠龙撰写的CUSPEA项目推荐信。1987年陈冠龙参加第八届CUSPEA项目考试,后被美国印地安纳州普渡大学顺利录取,并于1990年获物理硕士,后转入电机系,1994年获取博士学位。其兄陈冠华也于1986年通过CUSPEA项目(1985年第六届)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并于1992年获得理化博士学位,后曾任香港大学化学系主任。

2 谢希德就CUSPEA项目申请事宜致信李政道先生(原件藏于李政道图书馆)

 

当时,中国没有TOEFLGRE考试,国外各个大学对中国的科教情况也了解甚少,中国的学者想要走出国门,出国求学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李政道在CUSPEA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李政道先生在《<CUSPEA十年>第二版序》中深情回顾道:“在CUSPEA实施的十年中……粗略估计每年都用去了我约三分之一的精力。虽然这对我是很重的负担,但我觉得以此来回报给我创造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祖国母亲和老师是完全应该的。” 1985625日,在谢希德写给李政道的信件中,谢先生对李先生设立奖学金,鼓励在物理方面有造诣的青年表示特别的感谢,并希望李先生能够与学生们谈心交流。曾在1988年通过CUSPEA到普林斯顿留学,现为清华大学天文系主任的毛淑德说:“最近我读了一些资料,知道他们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确实非常感激和感恩。除了感激,我觉得也应该像李先生对学生后辈的提携那样,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这是对薪火相传最好的解释。”

3 谢希德致信对李政道表示感谢(原件藏于李政道图书馆)

 

CUSPEA的实施,为中国留学生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到国外交流学习的通道。这个项目送出的中国学子共有915名,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四十年倏忽而过,CUSPEA学者中诞生了十二位各国科学院院士,数百位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金融家,在多个领域成为行业翘楚,创造了一段段披荆斩棘的史诗传奇。可以说,通过CUSPEA受益的,不仅是走出国门的留学生,更是整个中国的科技与教育的发展。

在两位先生的信件往来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对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视。在中国的科学与教育处在人才断档的严重时刻,以及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李政道先生与谢希德先生将国家的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将培养国家科学人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辞辛苦将一批批青年学子送出国去学习,将国外的科学技术知识带回祖国,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CUSPEA之家”正式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将续写这段创新育人的传奇。20201224日,首期“CUSPEA之家”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李府交流中心(李政道-秦惠䇹故居)正式开讲,十余位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的尖端CUSPEA科学家们重聚上海交通大学,以汤超、王中林、谢心澄三位院士为代表先后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共同探讨科技发展最前沿问题,传承老一辈学者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情怀。

My JSP 'buttomdiv.jsp' starting page

Copyright © 2012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沪交ICP备20170197[Copyright] [Disclaimer] [map]